欢迎您访问孔凡居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» 起名» 虞喜简介_字仲宁、东晋天文学家

虞喜简介_字仲宁、东晋天文学家

2023-11-26 15:08:27
解读百家姓虞姓名人。虞喜人物简介,字仲宁、东晋天文学家。虞氏是一个古老、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,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,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24%左右。虞姓名人:虞喜虞喜(公元281--356年),字仲宁,会稽余姚(今浙江省宁波市

解读百家姓虞姓名人。虞喜人物简介,字仲宁、东晋天文学家。虞氏是一个古老、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,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,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24%左右。

虞喜简介

虞姓名人:虞喜

虞喜(公元281--356年),字仲宁,会稽余姚(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)人,东晋天文学家,东吴经学大师虞翻的后人,东晋散骑常侍虞预的胞弟。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。


人物简介

虞喜(281年—356年),字仲宁,余姚人。博学好古,尤喜天文历算。郡守诸葛恢巡视余姚,任为功曹。晋永嘉元年(307年)征为博士;咸和末举为贤良;咸康初,内史以其“博闻强识,钻坚研微”复荐为博士,皆不就。世为豪族,精天文、经学,兼擅谶纬诸学。咸和五年(330年),根据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,发现岁差,认为太阳从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过原先位置,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(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)。《宋史·律历志》载:“虞喜云,尧时冬至日短星昴,今二千七百余年,乃东壁中,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。”,“岁差”一词由此而来。此前中国天文学家认为,太阳从上年冬至到这一年冬至环行天空一周永相吻合(那时尚不知地球绕太阳环行)。这一发现对以后天文学颇有影响,南朝宋国大明六年(462年)祖冲之制《大明历》开创中国天文学史新纪元,即应用“岁差”因素。咸康年间,根据宣夜说着《安天论》,主张天高无穷,在上常安不动,日月星辰各自运行,以批驳浑天说、盖天说。永和元年(345),为十月殷祭事朝论难决,遣使询喜,得以解决。尚着有《毛诗释》、《尚书释问》等10余种。


人物生平

《晋书·虞喜传》载:虞喜,字仲宁,会稽余姚人,光禄潭之族也。父察,吴征虏将军。喜少立操行,博学好古。诸葛恢临郡,屈为功曹。察孝廉,州举秀才,司徒辟,皆不就。


据本传,诸葛恢临郡时间,在诸葛恢任会稽太守时,即公元316至318年间。屈者,令之屈服也,即是强迫虞喜任功曹一职。这也是虞喜一生里,唯一一次在政府部门工作。——因是被迫任职,所以没有丝毫的工作快乐,甚至让身心遭受创伤,为其日后隐入山林、屡召不就埋下了基石。在虞喜被迫征用前,他已有过几次征召不应的经历。


《晋书·虞喜传》载:“察孝廉,州举秀才,司徒辟,皆不就。”这应在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左之前(即公元307年以前)。孝廉与秀才,都是由郡县中正官考察后推荐,算不上真正的政府官职,但却是从仕的必然起步,或可视之第一阶梯。


第三次是会稽郡司徒征召,亦不从。


公元307年,司马睿意欲经营江南,收拢大批因避战乱而流落到南方的智士文人,出生江左豪族的虞喜当然也在此列。当时司马睿向朝廷上疏推荐虞喜,晋怀帝即位后,“公车征拜博士,不就。”这是第四次。


《宝庆四明志》云:大隐山,县南三十里。夏侯曾先《地志》云:大隐山口南入天台北峰,为四明东足,乃谢康乐炼药之所也。晋虞喜三召不就,遁迹此山,因以为名。志云“三召不至”,“三”字固是虚数,并非真正三次。虞喜避居大隐,当在诸葛恢在大兴初年(公元318年)因服丧去官后,虞喜才有机会摆脱这个无奈的公职,回到了老家余姚。——也许经过这么一次被迫致仕的遭遇,他觉余姚县城也不甚安全,就开始考察县城周边的山野林间。虞喜的隐居,盖在四召不就、一次屈就之后。


第五次,是“太宁中(公元324年左右),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,不就。”


第六次,是遭拒后的晋明帝仍觉不甘,复下诏曰:“夫兴化致政,莫尚乎崇道教、明退素也。丧乱以来、儒雅陵夷,每览《子衿》之诗、未尝不慨然。临海任旭,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,岁寒不移,研精坟典,居今行古,志操足以励俗,博学足以明道,前虽不至,其更以博士征之。”喜辞疾不赴。——这一次,虞喜委婉地使用了“病假条”手法。


第七次,出现在《晋书·卷七》中:咸和七年四月(公元332年)以束帛征处士寻阳翟汤、会稽虞喜。随后,咸和末年(公元334年),“(帝)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,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。会国有军事,不行。”——这是一次没有出发的征召,因为朝廷政局动荡而没有实施,可称为“被夭折的第八次”。


一年后,即咸康初年(公元335年),夭折的第八次终于得到了实施——上任后的晋元帝司马睿征召虞喜为散骑常侍。《晋书·虞喜传》载:咸康初,内史何充上疏曰:“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,、十乱用而天下安,徽猷克阐,有自来矣。方今圣德钦明,思恢遐烈、旌舆整驾,俟贤而动。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、高尚邈世,束修立德、皓首不倦,加以傍综广深、博闻强识,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、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,高枕柴门、怡然自足。宜使蒲轮纡衡,以旌殊操、一则翼赞大化,二则敦励薄俗。”疏奏、诏曰:“寻阳翟汤、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,不营世务、耽学高尚,操拟古人。往虽征命而不降屈、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!政道须贤、宜纳诸廊庙、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。”——又不起。


第九次,在建元元年(公元343年)六月壬午,新登基的晋康帝司马岳也想试试这块难啃的骨头(或许是想打破屡召不就的极限纪录吧),“又以束帛徵处士寻阳翟汤、会稽虞喜。”束帛者,就是皇帝派臣子提着礼物去请,亦请不动。


大隐虞喜,成就了余姚大隐这个地名,也成就了现今大隐的历史和文化沉积。据大隐虞氏后人宝纪先生言,虞喜葬于大隐,并有虞公庙遗迹,在学士桥村境内后洋岙,现已废。


我想,若是当年诸葛恢(诸葛亮从兄诸葛诞之孙)不用暴力或强权,有他族祖诸葛亮的十分之一智慧,或许就能让虞喜心甘情愿地走上仕途(这样,就没有大隐这个地名了);若是诸葛恢也如其它九次那样,征召而无所得,虞喜日后也许不会那么坚决地拒绝仕途,更不会跑到城南三十里的山林去读书和着述。


但是,诸葛恢的“让虞喜屈为功曹”,很难分清是好事或坏事,——诸葛恢若把虞喜争取过来,让他踏踏实实地为政府工作,或许就没有日后的大学者虞喜了。


虞喜于西晋太康二年(公元281年)出生于刚刚亡国的孙吴官宦世家。父亲虞察,是孙吴的征虏将军。族曾祖虞翻,是吴国的名士,训注《易》、《老子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国语》。族祖虞耸,在吴国曾任越骑校尉、河间太守,入晋以后,为河间相,着有《穹大论》。胞弟虞预,在东晋成帝(公元326--342年在位)、康帝(公元343--344年在位)、穆帝(公元345--361年在位)时曾任着作郎、散骑常待等官,进爵平康县侯,好经史,着有《晋书》、《会稽典录》等。


虞喜博学好古,少年老成,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声望,受到人们的赞扬。西晋帝(公元307─313年在位)诏他出任官职,他坚辞。东晋元帝(公元317--323年在位)时,诸葛恢任会稽太守,强迫虞喜充任他手下的功曹,对他刺激很大,下决心以后终生不仕。东晋明帝(公元323--326年在位)和成帝都多次诏他做官,都被一一拒绝。成帝时,内使何充曾称赞虞喜“博闻强识,钻坚研微,有弗及之勤”,成帝则下诏嘉奖他“守道清贞,不营世务,耽学高尚,操拟古人”。可见虞喜安贫乐道,一生惟做学问而已。


虞喜不愿做官,便在家中做学问,他“释《毛诗略》,注《孝经》,为《志林》三十篇”,主要还是偏重于对经典着作的阐释和训注,但他从古代史志书中,发现汉代最初沿用古历,以冬至起于牵牛初度,太初历制定时根据实测,以牵牛西斗宿中央附近的建星为冬至点,刘款对冬至点西遇的现象甚为疑,最后犹豫其辞,认为“冬至进退牛前四度五分”,贾逵才明白他说冬至在斗。不过,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于冬至点移动的记录都存而不论,没有把“周天”(恒星年)和“周岁”(回归年)区分开来。


事实上,由于月球、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影响,使赤道部分比较突出的椭形地球的自转轴绕黄作缓慢的移动,相应的春分点治黄道以每年50.24分速度西退,差不多71年西移1度,大约26000年移动一周。


虞喜当时虽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道理,但是他从古代冬至点位置的实测数据发生西退现象的分析中,得出了太阳一周天并非冬至一周岁的结论,即天自为天,岁自为岁。冬至一周岁要比太阳一周天差一小段,虞喜将之命名为“岁差”,这就发现了回归年同恒星年的区别。


更进一步,虞喜根据《尧典》记载“冬至日短星昴”,而当时实测冬至点在“东壁中”,即壁宿九度。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、娄宿十二度、奎宿十六度,至壁宿九度,合计退行五十多度,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距“二千七百余年”,由此可求得岁差值为约“五十年退一度”。


岁差的发现,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。虞喜发现岁差,虽然比古希腊的依巴谷晚,但却比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数值精确。而且自南北朝祖冲之将岁差引进《大明历》后,隋刘悼《皇历》、宋杨忠辅《统天历》和元郭守敬《授时历》的岁差值日趋精确。而当时的欧洲,制历家们还在墨守成规地沿用百年差一度的差数据。两相比较,相形见绌。


虞喜对宇宙理论也颇有研究。他对汉代以来的盖天说、张衡的浑天说、郗萌的宣夜说三家进行分析比较,认为盖天说“天象盖笠,地法复盘”(大意:天像个斗笠,地像反盖的盘子)太粗疏;浑天说“浑天如鸡子,天体圆如弹丸,地如鸡中黄,孤居于内,天大而地小,天表里有水,天之包地,犹壳之裹黄,天地各乘气而立,载水而浮。”(大意:整个宇宙就像个鸡蛋,大地就像是蛋中的黄。天大地小,天的表面和内部都有水,天和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和蛋黄一样。天和地都是由气组成的,且都是飘浮在水上。)虽比盖天说先进,但仍非至善;于是在成帝咸康中(约公元340年)乃着《安天论》。


虞喜说:“天高穷于无穷,地深测于不测。天确乎在上,有常安之形;地魄焉在下,有居静之体。当相覆冒,方则俱方,圆则俱圆;无方圆不同之义也。其光耀布列,各自运行,犹江海之有潮汐,万品之有行藏也。”(大意:宇宙是无边无际的,却也相对安定;天和地无方圆木同之理;所有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周期,以自己的轨道运行,并不是附着在一个固定的球壳上。)《晋书·天文志》称:“虞喜因‘宣夜’之说作《安天论》。”的确,虞喜的《安天论》既否定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,又批判了天球具有固体壳层的浑天说。他信仰主张宇宙无限的宣夜说,并予以继承和发展,这在天文学史上,占据了重要的地位。英国着名的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博士,这就样评价过“宣夜说”:“这是宇宙观的开明进步,同希腊的任何说法相比,都毫不逊色。”

相关推荐